对
新兴市场的影响
美债收益率上升对
新兴
经济体打击较大,
美国
经济复苏、美元走强引发
资本回流美国,冲击新兴市场债市和股市,同时,通胀
预期攀升导致多国央行被迫
加息,延缓经济复苏。
资本流动方面,美债收益率上升、美元指数反弹吸引资本回流美国,对新兴市场造成一定冲击。
一是
外债偿付
压力大、杠杆率高的新兴市场
国家暴露尾部风险。
2020年
疫情暴发以来,新兴经济体大量举债,外债占GDP比重大幅提升。
其中,马来西亚和
土耳其的外债占GDP比重分别达67%、60%,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比重高达91%、315%,短期偿债压力巨大。
随着美债收益率上升、美元走强,土耳其国债遭到抛售,10年期国债单日涨幅创下319BP的历史纪录。
资本外流对外债负担重的新兴国家造成冲击。
二是高估值的股市面临调整压力。
由于疫情期间的
全球性宽松政策,菲律宾、
巴西、韩国等国家的股市大涨,但近期美债收益率快速拉升,引发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新兴市场经济遭受打击,这些国家的股市纷纷回调,土耳其股市更是在短短两天内4次熔断。
货币政策方面,新兴经济体被迫加息,对经济复苏造成打击。
不同于美国经济复苏预期走高,除中国以外的大多数新兴市场的疫情形势仍然严峻,经济表现较为疲软。
然而,受美债利率上升影响,为抗击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引发的通胀,巴西、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被迫”加息。
货币政策的提前收紧,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复苏。
继耶伦紧急澄清没有预测加息之后,周三晚间,多位美联储官员发表了公开讲话,重申通胀不太可能失控。
他们都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即在当前经济复苏的环境下,通胀近期将明显上升,但同时明确指出上升只是暂时的,试图降低近两年加息和
缩减QE的可能性。
美联储
副主席
克拉里达:经济不会过热,现在不是讨论缩减
购债的时候。
美联储副主席克拉里达表示,随着经济重新开放,通胀将面临
上行压力,但
假以时日,这些压力会得到解决。
他指出,数据显示,通货膨胀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欧洲的各个国家也在纷纷开始央行
数字货币的
研究和发行。
瑞典央行(Riksbank)在4月6日表示,在未来一年将让银行测试央行提议推出的
数字货币e-krona,观察该货币在实际处理商业和零售支付时的表现。
瑞典央行称,迄今为止,e-krona的试用仅在瑞典央行内部模拟进行,在下一阶段将扩大范围,包括商业银行等参与方。
同时,瑞典央行发布的e-krona
试点项目第一阶段测试的专题报告中称:‘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和区块链技术为e-krona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在处理满足央行数字货币所需安全水平和规模量级的零售支付方面的能力仍然有待研究。
’目前,瑞典央行尚未就是否发行数字货币以及采用何种技术做出最终决定。
2021年数字
人民币在多个
领域取得较快进展 中国是全球最早进行数字货币研究的国家之一,从2014年开始中国央行就正式启动对数字人民币(e-CNY)的研究。
2020年以来,数字人民币发展提速,2021年更是在零售、批发及跨境支付等多领域取得较快进展。
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相继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
场景启动试点测试,到2020年10月又增加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6个试点测试地区。
试点地区的增加,带来的除了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人群数量增长外,数字人民币的‘花法’也在不断翻新。
数字人民币红包、满减优惠、扫码支付、离线钱包支付体验等层出不穷,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也逐渐覆盖了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在4月18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迄今为止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是相当成功的。
他表示,正在考虑让更多的场景,以及更多的城市进行试点,在试点项目中涵盖更多的使用场景,进一步加强生态系统建设。
还要进一步打造
数字化人民币的基础设施,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建设一套法律和监管框架来监管数字化人民币业务。
4月25日,以‘激发数据要素新动能,开启数字中国新征程’为主题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峰会中数字人民币的专题展吸引了众多目光。
其中,京东科技
展示了其在数字人民币试点中的供应链+场景+技术优势,并独家提供了数字人民币线上+线下的沉浸式全体验服务,以及用数字人民币进行员工薪酬发放、为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B2B企业支付的试点应用与数字化解决方案。
华为展示了数字人民币技术解决方案及在生活缴费、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场景创新上的新突破。
除了一些知名企业展示了关于数字人民币的新技术、新场景应用外,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5.110,0.00,0.00%)、兴业银行(22.520,0.26,1.17%)等主要金融机构联袂参展,展示了一大批金融科技和数字人民币的最新成果。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昨日发布了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
报告认为,在疫苗接种计划和财政刺激政策推动下,全球经济已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复苏步伐,
预计中国今明两年
经济增速均
高于全球水平。
报告认为,得益于疫苗接种范围扩大加上各国刺激政策支持,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已经明朗,预期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5.8%,
2022年将增长4.4%,均高于此前预期。
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劳伦斯·布恩认为,世界经济正处于复苏关键阶段,疫苗的生产和分发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并得到有效的公共卫生战略的支持。
此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为低收入国家提供为其人口接种疫苗所需医疗资源和财政支持。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未来全球经济复苏成色还要看全球疫情防控进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恢复情况和欧美等短期强刺激政策效果是否过快减弱。
目前,欧美经济体元气尚未恢复,通胀抬头、潜在滞胀风险值得警惕。
分地区来看,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超过新冠疫情危机前的水平,预计在2021年和2022年将保持平稳。
在G20国家中,2021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5%,较此前的7.8%的预期大幅提高。
2022年经济增速为5.8%,也高于此前4%的预期。
发达市场方面,经合组织预计美国2021年经济增速为6.9%,高于此前预计的6.5%,2022年经济增速为3.6%,低于此前预计的4.0%。
就欧元区而言,随着疫情限制措施解除,预计2021年欧元区经济增速为4.3%,到2022年为4.4%。
报告称,虽然疫情期间政府的财政支持推高了大多数经济体的债务水平,但目前的低利率政策使得偿债更易于管理,并应为医疗保健、数字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投资开辟道路。
发达经济体应保持当前宽松货币政策立场,在物价上涨的潜在压力下,应允许总体通胀暂时超出正常水平,并在必要时审慎部署宏观政策,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低利率和高流动性。